從頭社盆地走台21線前往水里鄉,中途可以瞧見在公路的右側,有一尊相當高聳的太子爺的神像,那裡便是武登村的銃櫃天寶堂。當地銃櫃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一,在清朝時期,原住民經常在水沙連古道的土地公鞍嶺附近出草劫殺,因此清廷曾派駐營民兵,用以保護往返兩地的商旅,當時曾有彈藥庫的設置,因此稱為銃櫃。另外一種說法,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後,日月潭一帶的居民為了阻止日軍進入,於是在銃櫃附近的土地公鞍嶺居高防守,與日軍對抗,於是稱為銃櫃。天寶堂建於日據時期,以三恩主(關公、呂洞賓、灶王爺)為主神,廟貌宏偉。民國74年秋天,太子元帥奉旨鎮守天寶堂,由於屢顯神威,於是恩主降鸞指示信眾,在廟後建一高6丈2尺7寸的太子元帥聖像,用以彰顯太子爺護石鄉民之神蹟。由於太子爺的造型相當高聳,於是成為銃櫃的顯著地標。 詳細說明詳細說明-顯示或收起長內容
從頭社盆地走台21線前往水里鄉,中途可以瞧見在公路的右側,有一尊相當高聳的太子爺的神像,那裡便是武登村的銃櫃天寶堂。當地銃櫃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一,在清朝時期,原住民經常在水沙連古道的土地公鞍嶺附近出草劫殺,因此清廷曾派駐營民兵,用以保護往返兩地的商旅,當時曾有彈藥庫的設置,因此稱為銃櫃。另外一種說法,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後,日月潭一帶的居民為了阻止日軍進入,於是在銃櫃附近的土地公鞍嶺居高防守,與日軍對抗,於是稱為銃櫃。天寶堂建於日據時期,以三恩主(關公、呂洞賓、灶王爺)為主神,廟貌宏偉。民國74年秋天,太子元帥奉旨鎮守天寶堂,由於屢顯神威,於是恩主降鸞指示信眾,在廟後建一高6丈2尺7寸的太子元帥聖像,用以彰顯太子爺護石鄉民之神蹟。由於太子爺的造型相當高聳,於是成為銃櫃的顯著地標。 簡述簡述-顯示或收起長內容
南投縣555魚池鄉銃櫃巷32號
555
886-4-92861215
從頭社盆地走臺21線前往水里鄉路旁即可看見
24h
X:120.883770 Y:23.817510
廟宇類
南投縣 魚池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