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濟寺」舊名觀音亭,又名「靈濟古寺」,寺位於後浦東門,鄰近國定古蹟邱良功母節孝坊,寺坐東南向西北,寺左側可見之溝渠為自莒光路順坡而下之傳統水路,故顯現靈濟寺兼具把守財庫之水尾宮性質;觀音亭之名源於寺內主祀觀世音菩薩之故,故地方鄉親習慣將靈濟寺以觀音亭稱之,而「靈濟古寺」之名源於釋惟德法師任住持後方有此稱法,寺前於民國57年所新設之香爐字跡顯見。現有靈濟寺屋頂大脊處1978年之記載,為該時住持釋惟德所提:「本寺肇建唐朝德宗貞元廿年甲申804年…」,然有關肇建於唐朝並無任何史料可佐證。靈濟寺(觀音亭)現有規模的興建時間,據清林焜熿於《金門志》的記載,在清道光四年遭祝融毀損,後由鄉民林俊元勸捐興建。接著,在民國期間幾經修繕,國民政府來金後曾使用拜亭空間,而外觀上最大的改動應為民國67年由釋惟德住持主持興建之鐘鼓樓及其後續之相關修繕。靈濟寺(觀音亭)拜亭及正廳裡可見多方清代牌匾,可知在該朝受到的重視程度,而在清林焜熿《金門志》,卷四,〈祠祀〉中更提及金門文武官員需在每月初一、十五於觀音亭拈香後至廟前宣講「聖諭」的記載。另有嘉慶、道光年間之匾額,此些匾額的信息型塑了自乾隆開始、清中葉後地方官員、地方仕紳甚至是信徒等對靈濟寺(觀音亭)的共同信仰中心。 詳細說明詳細說明-顯示或收起長內容
「靈濟寺」舊名觀音亭,又名「靈濟古寺」,寺位於後浦東門,鄰近國定古蹟邱良功母節孝坊,寺坐東南向西北,寺左側可見之溝渠為自莒光路順坡而下之傳統水路,故顯現靈濟寺兼具把守財庫之水尾宮性質;觀音亭之名源於寺內主祀觀世音菩薩之故,故地方鄉親習慣將靈濟寺以觀音亭稱之,而「靈濟古寺」之名源於釋惟德法師任住持後方有此稱法,寺前於民國57年所新設之香爐字跡顯見。現有靈濟寺屋頂大脊處1978年之記載,為該時住持釋惟德所提:「本寺肇建唐朝德宗貞元廿年甲申804年…」,然有關肇建於唐朝並無任何史料可佐證。靈濟寺(觀音亭)現有規模的興建時間,據清林焜熿於《金門志》的記載,在清道光四年遭祝融毀損,後由鄉民林俊元勸捐興建。接著,在民國期間幾經修繕,國民政府來金後曾使用拜亭空間,而外觀上最大的改動應為民國6... 簡述簡述-顯示或收起長內容
金門縣893金城鎮城北段448地號
893
886-8-2318823
全天
X:118.318530 Y:24.431600
廟宇類
免費
金門縣 金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