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簡介1764年(乾隆29年)台灣彰化以北開始有產糖紀錄,艋舺大理街附近地區在清朝是私人糖廍組織盛行、遍地栽植甘蔗的地貌,日治時期設立「台北製糖株式會社」後,地景大幅轉變,成為以製糖工廠、交通輸送軌道為主的產業區域,週邊居民多依賴糖業或週邊產業生活。光復後,都市計畫沿用日據時土地混合使用的概念,附近劃設為工業區。糖廠由台糖公司接收後不久即停止製糖,轉為倉儲使用,但附近以糖業剩餘產能為中心的相關產業如化學、化工、食品加工、紙業等中小型工廠仍然盛行。四O年代中國時報社的前身「徵信新聞」接收台糖倉庫展開報頁,吸引了週邊印刷產業的聚集。六、七O年代起鐵路運輸之便吸引了成衣批發業者的聚集。在台北的發展歷史中,大理街附近區域一直扮演著生產的角色,直到近年來產業環境改變、城市發展東移,一度繁盛的「會社尾」生活圈及工業地景逐步沒落,實質環境品質也因人口聚居、建物密集興建後逐漸降低,公共設施無法服務居民的生活機能,而逐漸成為城市發展的邊緣。在大理街社區居民抗爭反對療養院設立,到爭取鄰里公園,保存台灣最北的製糖遺構之臺北糖廠建物,古蹟本體倉庫由紅磚疊砌,拱門、梯形柱及大跨距構架為其特色,民國92年9月23日公告指定市定為106號古蹟。願景與未來三棟市定古蹟糖倉A、B、C ,位處萬華區大理街,所在範圍包含 C1 街廓(公二公園)、C2街廓,面積約1.092公頃,其中C1區域,除古蹟本體外,其他區域目前為公園與地下停車場。歷經多年努力,保存糖倉古蹟且無償取得公園土地,文化局續爭取中央擴大內需修繕經費。修復三棟糖倉古蹟,糖廍文化園區開園營運以來,園區內3棟市定古蹟臺糖倉庫,分別規劃作為糖業文化展示館(糖廍A倉)ヽ萬座曉劇場(糖廍B倉)與臺糖公司提供民間單位進駐使用(糖廍C倉)。其中由本局自行營運的糖業文化展示館,設置「糖倉開門」常設展,以北區糖業發展為主題,運用參與式工作坊的集體創作產出,包含歷史資料收集、口述歷史訪查、參與創作工作坊,提供藝術家據以完成作品進行設置。並善用社區居民資源,招募志工隊協助展場服務與導覽解說,開園迄今已成為重要的鄉土教育場域。糖倉古蹟再利用規劃A倉規劃「糖倉開門」糖業文化特展,彰顯糖倉保存意義。介紹台北糖廠的歷史故事及城西產業發展軌跡。以及糖藝教室,開放作為文化、多元社區文化活動空間使用。文化局自管,免費開放參觀。糖廍B倉由曉劇場入駐,透過自辦節目、專業策展同時開放演藝團隊租借使用,以萬華為據點培養在地觀眾並與學校、社會團體合作推廣表演藝術;並藉由舉辦艋舺國際舞蹈節、曉劇場藝術進駐計畫等資源連結國內外網絡平台,使糖廍文化園區展現豐富多元的表演藝術生態。(資料來源:臺北市文化局) 詳細說明詳細說明-顯示或收起長內容
108
886-2-23067975
https://www.travel.taipei/image/64617
X:121.495060 Y:25.033200
文化類
非古蹟
臺北市 萬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