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是由東初老人創建的「中華佛教文化館」與「農禪寺」發展而來。1955年,東初老人於北投興建中華佛教文化館,以推動佛教文化、開辦冬令救濟。1971年,並帶領弟子於關渡平原整地開墾,於1975年一棟農舍落成啟用,東初老人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將此處命名為「農禪寺」。1977年,東初老人無疾坐化,囑付聖嚴法師繼承法業,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住持,致力弘揚佛法與禪修推廣工作。由於信眾日增,為了要尋找一個具有長久性、安定性和未來性的道場建築用地,1989年7月,聖嚴法師正式宣佈將金山的新道場命名為「法鼓山」,並為道場未來的建設勾勒出清晰的藍圖─發揮教育、文化、弘法的功能,為一般信眾提供一個修行佛法、淨化身心的良好環境,運用佛法來安定人心、安定社會。(資料來源:法鼓山_農禪寺 官方網站)建築特色法鼓山農禪寺的建築融合了傳統禪宗寺院的元素與現代設計,並巧妙地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融合。整體建築風格簡潔、樸實,注重空間的開放性與自然光的引入,旨在創造一個和諧、寧靜的修行與生活空間。 詳細說明詳細說明-顯示或收起長內容
112
886-2-28933161
https://www.travel.taipei/image/492017
X:121.495380 Y:25.122550
廟宇類
非古蹟
https://ncm.ddm.org.tw/
臺北市 北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