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恆春因為特殊地形、氣候與土壤,成就了「恆春三寶」與「恆春三怪」之特殊名稱,恆春三寶指的是「瓊麻、洋蔥、港口茶」,爾後因為港口茶產量不很豐富,遂有人以西瓜取代港口茶。恆春三怪指的是「落山風、吃檳榔、思想起-恆春民謠」。深入瞭解三寶與三怪的由來,應由恆春三怪說起: 第一怪:落山風 每年10月到次年4月間,恆春半島西海岸一帶,地面上常常有狂風怒號,有時持續2、3小時,有時10天、半月不停息。地面上的強風還伴隨有強烈的陣風,這種強風大時甚至超過每秒20公尺,漫天風沙滾滾狂飆,除了晴朗的天空外,與颱風來臨時之情景有幾分相似。由於地面風暴的盛行區是在東北季風與恆春半島的下風區,風越出而過,有如東北季風翻山越嶺後,由山頂直落而下一般,所以一百多年來,當地人即稱之為「落山風」。它也影響著恆春半島的人文、自然景觀和農、林、漁、牧等自然資源。 第二怪:吃檳榔 以前恆春人吃檳榔,是不分男女老少大家一起共享,據聞是為了抵禦冬季的落山風。一般大眾所食用的檳榔,是不為恆春人所吃,他們鍾情於受落山風吹襲過的「番仔青」,當時檳榔更為恆春人零食,甚至做為見面禮,婚嫁喜慶之日,檳榔也是座上菜之一,令外來旅客視為一怪,現今大家重視健康養生,嚼食檳榔之風潮,已不存在。 第三怪:思想起-恆春民謠 恆春民謠來源複雜,除閩南傳統外,還融入客家、排灣族、平埔族等各民俗的音樂元素,恆春民謠展現台灣恆春半島多元的文化特色。思想起也列為台灣重要文化資產,各重要文化單位投入恆春民謠的保存與研究,將這些傳唱已久的古調,傳承下去。 恆春民謠曲調包含下列曲調: 牛尾擺:又稱「牛母伴」,老一輩的人稱「唱曲」,是恆春最早出現的民謠。無固定形式,尾音上飄八度音程為其特色,隨唱者心緒轉變,真假聲、高低音參雜,變化莫測,悲慟處音域可達三個八度,至為感人。主要用於女兒出嫁前夕,親友對女兒的勸慰,及女兒對長輩的感恩。 平埔調:可能源自平埔族的曲調,用於敘事或勸世,民國41年,滿州曾辛得校長改編為「耕農歌」;民國48年的「三聲無奈」,及民國69年的「青蚵仔嫂」都是改編自「平埔調」,也有人稱此調為「台東調」。 思想枝:亦稱「思想起」,是最廣為人知的恆春民謠,相傳為清廣東人巫元束隻身渡台,入贅恒春龍鑾社墾荒,因思鄉而唱出的曲調,使用範圍最廣,但主要用於敘景、歌頌及祝賀。 四季春:又稱「恆春調」或「大調」,約與「思想枝」同時流行,主要用於男女情歌對唱,因多以四季花草等事物為起頭而得名,曲調與「楓港小調」相近。 五孔小調:又稱「苦力調」,曲調高低起伏大,韻味十足,動人心絃,極富表現性,主要用於懷念、哀思、敘事。 文字資料來源:《恆春鎮志》音樂篇鍾明昆教授。 詳細說明詳細說明-顯示或收起長內容
屏東縣恆春鎮天文路1號
946
886-8-8898112
全天候開放
https://www.dbnsa.gov.tw/att/pic/11003980.JPG
X:120.747280 Y:22.003860
其他
屏東縣 恆春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