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
北區
300
北區北門街135號
2023-04-28T16:00:00+08:00
清乾隆年間,竹塹市街逐漸發展起來,竹塹城北門外往西北可通頭前溪河口舊港,是為與大陸貿易往來的必經路線,來往商旅出入均經過此地,所以各類的店舖商號多匯集於北門口,魚市、米市、柴炭等民生用品,自然在此集結,而逐漸成為商業中心。1742年(乾隆7年)淡水廳同知莊年、守備陳士挺倡議在竹塹北廂建立媽祖廟-長和宮,後因她位於北門外,所以稱為「外媽祖廟」,以別於位於城内的「内媽祖廟」。長和宮的興修與新竹地區的郊商有密切的關係,1819年(嘉慶24年)即由郊戶所共同出資重修,1866(同治5)年再由郊戶出資重修。早期竹塹的郊商規模均不大,也未組織成為「郊」的公會,在嘉慶年間有類似神明會的組織,直至1828(道光8)年才正式組織成郊,稱為「金長和」,或簡稱「長和郊」,是水郊之一,並依加入年代的不同區分為老抽分、中抽分、新抽分三類,合稱三抽分,為塹郊的特色之一。這些郊商求近便而以長和宮為議事之地點,使得長和宮成為塹郊的會館,而廟中供奉的媽祖及水仙尊王均為航海神,無形中更加重了她的重要性,成為各郊商的信仰中心。竹塹的郊商熱心參與地方公益事業,對當時竹塹的發展有相當的影響力,也益顯長和宮在竹塹的重要地位。長和宮奉祀的媽祖神像是由湄州媽祖祖廟請來,也是桃竹苗地區最早的媽祖,廟名取「長和」,是要船頭行長久合作,和平共處的意思。原本後殿還供奉水仙尊王,該神與媽祖都是航海神,有祈求來往船隻平安順利的作用。到了1863年(同治2年)時,新竹已成為北臺灣的中心,因為香火鼎盛,原奉祀的航海神已無法滿足人民的需求,於是在長和宮左側另建水仙宮祭祀水仙尊王,原本的後殿則改祀觀音菩薩,稱為竹安寺,成為多神共處的狀態。(資料參考來源:新竹市古蹟導覽手冊-風城,新竹市文化局94年3月出版) 文字描述文字描述-顯示或收起長內容
04:00~22:00
正常營運(Open)
向公眾開放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