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大同區
103
2024-12-19T11:47:57+08:00
大龍峒保安宮,肇建於1742年,1805年重建,主祀保生大帝,俗稱「大浪泵宮」或「大道公廟」,為國定古蹟。每年農曆3月15日,為慶祝保生大帝聖誕,特別舉辦為期2個月,結合宗教祭祀、民俗技藝、古蹟導覽、藝文研習、美學競賽、家姓戲、遶境踩街、過火、健康關懷與學術研討會的「保生文化祭」活動;是北臺灣最盛大、最熱鬧,人氣最旺的廟會活動,也使大龍峒成為北臺灣重要的文化重鎮。大龍峒保安宮廟宇的裝飾藝術,如石獅、龍柱、花鳥、剪黏、泥塑、交趾陶、木雕、彩繪壁畫等,這些遠近馳名的藝術瑰寶,每一件都具有歷史及藝術的價值。保安宮在興建時,就聘請郭塔及陳應彬兩位匠師,各自創作木雕,這種良性競爭就是當時流行的對場作。因此欣賞保安宮的裝飾藝術時,可同時欣賞左右兩邊,不同匠師的作品。正殿迴廊的7幅壁畫,是國寶級彩繪大師潘麗水的作品,吸引國內外的遊客流連忘返,讚嘆不已。大龍峒保安宮已從地方宮廟,轉型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臺北市大同區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古蹟建築與修復更是深受國內外矚目。保安宮重建以來雖經過多次整修增建,但由於建造年代已久,更遭風吹、日曬、蟲噬,嚴重影響建築本體,不復昔日丰采,更有安全之虞。為了維護文化資產,1995年,保安宮進行重建以來規模最大的修復工程,保安宮自力籌措全部經費,並自行統籌、監造,成為全國首宗民間籌資主導古蹟修復的案例;修復工程更於2003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並於民國108指定為國定古蹟。四十四坎街位於保安宮前以西的哈密街,嘉慶七年(1802)創建,次年落成。當時大隆同王智記、陳蘭記等業戸,合資立「金同成」商號,於本街建造閩南式連棟店鋪南北各二十二間。因河洛話稱店一間為一坎,故稱四十四坎。每間店鋪大小相同,闊一丈七七尺半,縱深各為一進三落帶過水(天井),而亭仔脚(騎樓)相互連通,形成整齊劃一之街面。東西各設有一隘門以防盗,東書「小邑絃歌」,西書「大隆同」。其後因市面繁榮,又逐漸往西發展至「内土地公」(和安宮),因此,原四十四坎街稱為「頂街」,新的街肆稱為「下街」。延伸閱讀四十四坎街周邊介紹—台北畫刊615期(大龍峒街區散策 找尋老街巷裡的燦爛時光) 文字描述文字描述-顯示或收起長內容
正常營運(Open)
向公眾開放
需入場相關費用